网络时代,校园电视还有用武之地吗?

自1979年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红领巾电视台在全国率先开播以来,校园电视已悄然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无意中弱化了对校园电视的指导,中小学校园电视制作呈现整体滑坡现象,校园影视曾经的熠熠星光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遮盖。

网络时代,校园电视难道真的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吗?在上周末举行的上海市校园影视教学应用工作会议上,专家们认为,网络时代,校园电视不是不合时宜,而是大有可为,校园影视的教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认识。

曾经辉煌一时

校园电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红火一时。当时新建学校全部开通闭路电视,每间教室都装有电视机,学校的大小会议和活动通过小小的电视屏幕可同步传送到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学生,午休、班会时间则播放学校自己制作的校园新闻或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提供的资料片。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成为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校园电视在黑板、粉笔一统天下的中小学曾经辉煌一时。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小学的校园影视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既改善了教育环境、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校园影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学校的课程发展、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资源。全市各区县中,有不少学校在建立了校园电视台之后对如何发挥其作用和职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区域层面:青浦区作为上海市校园影视开展较早的区域,基层学校在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已建成了覆盖全区的“青浦教苑”校园影视网络平台与校园影视资源库,实现传统电教与网络媒体的有效整合,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建设,传承校园文化。

学校层面:本市一些学校还进一步开展了有关校园影视的专项研究。例如上海中学、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徐汇区南洋中学等学校作为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开展了“服务于学生发展、服务于课程建设”的研究;华东师大二附中、怒江中学等学校作为上海市影视教育特色学校,将校园影视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建设与研究。

面临新媒体冲击

目前,上海市已有16个区县、300多所学校先后开展了校园影视活动。其中,有11个区县、30所多学校所开展的影视教学研究与学生实践活动已成为常态化。从参加校园影视活动的学校数量来看,似乎并不少,但相对于整个上海市1800余所中小学校来说,这个数量是极其微弱的,只占中小学总数的六分之一。从这一角度来看,上海市中小学校园影视活动的开展和参与面还不够大。

而更为严峻的形势是,近年来新技术发展迅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速,校园影视的处境陷入尴尬,大部分学校已完成光纤改造,撤下了使用多年的闭路电视,校园影视是不是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呢?

2000年左右,校园信息化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很多学校把注意力转移到校园网的筹建上,却无意中冷落了传统的校园电视。不少学校校园网开通后,就弃用了原先的有线电视,教室里的电视机也被多媒体投影仪取代。当时的视频采用模拟技术,若要传送上网必须转成数字信号,转换成本高,而且技术复杂,单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这一瓶颈使得校园电视发展陷入低谷,校园电视制作队伍流失严重。

现实窘境的转机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校园影视创作的设备技术不断得以提升,电视制作技术开始从模拟走向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压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以计算机为平台的非线性技术的应用,使电视节目制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从大型电视台还是校园电视台都纷纷转向电视节目的数字化、高清化。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组建的校园电视台,均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大大方便了节目的编辑和制作。

摄像机也从模拟转向数字化。数码摄像机的个头越来越精巧,功能越来越齐全,画面质量也越来越清晰,是一个人人都能使用的影像制作工具,不需要复杂的培训和高深的技术,再加上数码摄像机轻便、易携带、价格平民化等特点,逐渐成为师生们记录真实校园生活、探索学习、探索生活的重要技术与手段。

数码技术更新换代,视频制作比以前便捷,使得校园影视出现了窘境中的转机。这种转机需要在校园电视制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升,需要专业制作人员的加入和指导,以形成强大的制作队伍;更需要教育实践者对其所特有的教育价值加以充分的认识。

创作的新生力量:学生

在校园影视创作队伍中,学生已成为校园影视创作的主力军。他们正尝试着用DV记录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传承学校的特色文化与精髓,丰富自身的学习经历, 全方位地提升了他们的文字处理、语言表达、美术与音乐以及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在历届“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特色,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节目评比中,上海基层学校共获得了191个金奖,300个银奖,其中超过200个获奖节目是学生根据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创编制作的校园影视节目,占总量的40%左右。

闵行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学生自编、自导拍摄制作的《校园故事》,以假设“在校园中出现垃圾该怎么办”为线索,通过学生小记者大量的采访,发觉同学们的回答惊人一致“都说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然真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记者通过在走廊里安装监控摄像,来观察检验同学生的言行是否一致,呼吁大家做校园文明小卫士。该作品在2015年荣获最佳专题片“金犊奖”提名奖。全市先后有20所学校的学生校园电视台获得了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称号。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是校园影视作品创作的主力军,这也使得校园影视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

在整个市、区、校三级校园电视制作团队中,基于学校层面的学生采编制作团队已成为重要的校园电视主力军,这一团队的建设对于落实新课改倡导的全方位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在教师指导下的采录编活动,学生从自身的视角来观察校园、记录校园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通过校园电视来弘扬校园文化、传递育人正能量;同时通过校园电视的制作,学生团队的文字处理、语言表达、美术与音乐素养以及综合制作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生所制作的校园影视作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呈现出他们所特有的创作能力。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视觉方面体现出构图美、用光有特色,而且拍摄手法充满新意、剪辑流畅,能用画面说话,也会采用旁白与字幕等手段对影视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例如华师大二附中学生创编拍摄的微电影《给二附中的情诗》、闵行田园外小三年级学生作品《动物照镜子》、浦东杨思中学生学生作品《大海的呼唤》等,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校园电视创作者所拥有的朝气。

校园影视的未来:构建校园数字化网络电视(平台)台

在校园影视活动中,校园电视台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平台,传递育人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在“立德树人,让教育回归本原”的理念倡导下,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为校园网络电视(平台)台的发展提供更为关阔的天地,更是网络时代校园影视活动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校园数字化网络电视(平台)台”正是推动这变革的一项重要产品,借助“互联网+”的理念,可实现文字、音频、视频、课件等大量数字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外任何场所任何时间进行点播、直播、广播服务的功能。它同传统的闭路电视等电化教学手段不同,具有投入少、操作方便、交互性强、日常维护简单、资源丰富、升级性好、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符合未来教育技术发展方向等,不但具有与传统校园闭路电视无缝结合的优势,还可借助教育城域网的优势与学校数字校园有机融合成一体,真正实现校园广播、电视以及资源的互联互通,是现代教育传播的最佳选择方案。

可喜的是,在学校层面,目前,上海市许多学校的DTV不断涌现,DV节日层出不穷,成为校园数字化网络建设的一个闪光点。区域层面,青浦区和闵行区先行先试,开发了基于数字化的校园影视区域性网络平台,如“青浦教苑校园影视网络平台”等等,大大丰富了数字化校园影视资源。

闵行区作为重点投入的区县,近三年集中建设了一批校园电视台,2015年该区“校园优质学生电视台”建设项目获得通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电视台的设备来制作属于他们的节目,培养他们的兴趣,实现他们的创作欲望;同时实现文字、音频、视频、课件等大量数字教学资源在校园任何场所任何时间进行点播、直播、广播服务的功能。

校园数字化网络电视(平台)台作为一个数字化校园的窗口,使得校园影视活动的教育效果得到体现,使得校园影视活动的教育价值在网络化时代中重新得到焕发。

 

                                                                                                                                                                                                                                            作者:上海市电化教育馆    陈国棋